供應鏈金融最大問題:信息孤島+金融牌照+傳統金融認識不深+法律不健全
- 2019-05-20 15:15:00
- 都靈彩虹 轉貼
- 3654
抵押物“卡脖子”、信息不對稱、專利技術不多、銀行盈利壓力大……這些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天然“劣勢”,有望在供應鏈金融面前迎刃而解。
5月18日至5月19日,在2019中國供應鏈高峰論壇上,談到供應鏈金融如何為銀行扶持民營小微企業時,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周延禮,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 中國銀行前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等專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王軍表示,全社會非常關注也采取各種措施支持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金融機構看來,融資難融資貴背后反映的是小微企業征信難,征信貴。根本問題就是數據鴻溝的廣泛存在,金融機構希望獲得的一些有價值的數據無法很順暢,低成本得到。
什么是供應鏈金融?
通俗地說,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并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再簡單做個比喻,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貸不到款,而這些中小微企業不是孤立存在于社會的——它們作為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可以與核心企業“綁定”貸款,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表示,供應鏈本身是一個信息流,實物流、資金流的融合體。從技術上來講可以上升到互聯網概念,就是信息互聯網,實物互聯網、價值互聯網將會融合。隨著鏈條的延伸,三流整合得越好,整個供應鏈運作的效率越好。供應鏈是社會發展必然產物,未來只要有分工合作就有供應鏈,就會有供應鏈金融等一系列整合。
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息知之甚少,無法貸款,怎么辦?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管理不規范,部分財務報表數據不全面,給銀行信貸審批帶來麻煩。小微企業融資難“卡脖子”的是抵押品的問題。
周延禮認為,供應鏈金融服務即可紓困小微企業融資,也可為企業數字信用打通普惠通道。而供應鏈金融可依托供應鏈內核心企業的信用,打破以往依賴不動產抵押,可依據流動資產提供擔保融資,解決了供應鏈內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成為近年來廣為推崇的金融服務小微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服務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金融機構與企業合作效率還比較低,主要是 信用信息不透明。盡管供應鏈金融已發展多年,但是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仍頗為有限。隨著國家的鼓勵性政策陸續出臺,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將供應鏈融資視為服務小微企業的新探索,積極開展等多種形式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打破信息不對稱,打造數字信用,為供應鏈中的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風險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務。
一是金融科技賦能有利于數字信用打通最后關口。風險管理是金融的職責。傳統供應鏈金融以核心企業為中心,輻射范圍有限、深度不足,一旦核心企業信用出現問題,會加大整個風險。眾多新金融機構正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將企業數字轉化為信用資產,以克服傳統供應鏈金融存在的弊端,打通普惠融資最后難關。
二是供應鏈金融擁有較好的風控手段。供應鏈金融創新,改變了企業授信方式,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發展數據化供應鏈金融,將傳統的企業主體信用轉換為數據信用,提升供應鏈金融的風控能力,降低業務綜合成本,徹底破解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的融資難題。
三是供應鏈金融獲取的公開數據,可判斷用戶特征。將數據信息轉化為可做風險評估分析與定價的數字信用,這是供應鏈金融創新的關鍵。
四是供應鏈金融利用大數據可研發風控系統。通過做小微企業或經營者的經營狀況畫像,形成立體化的風控體系,解決了風控難題。
五是供應鏈金融可運用金融科技連接數據信息。實現信用信息在線共享,形成實質的信任信息流通,為供應鏈管理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和便利。
六是供應鏈金融共享信用可改進服務方式。降低鏈條上供應商的融資成本,提高供應鏈鏈條的上下游企業生產效率和產品競爭力。
七是供應鏈金融可借助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技術 。有利于解決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信息孤島問題,風控系統可對產業供應鏈中交易方式和參與方的行為進行約束,對相關的交易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線上的合同、支付、單證等完整記錄,以證實貿易行為的真實性,提供豐富可信的貿易場景。區塊鏈不可篡改和數據可追溯的技術特質,可以解決多級供應商的信用問題。
王軍認為,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數據鴻溝或者信息孤島,有一些政府部門掌握很有價值數據,但是出于種種原因或者工作意識沒有到位,共享沒有到位;有一些核心企業也掌握核心數據,因為擔心怕泄密,影響競爭優勢發揮等等,也不愿意拿出來分享。所以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把數據作為財富,沒有充分挖掘它的價值,造成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的浪費。
談到如何填平數據鴻溝,促進供應鏈金融更好地服務于銀行和民營企業,王軍認為, 新的技術帶來了新的機會。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我們從數據的采集、挖掘、傳輸到分析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過去提到供應鏈常常講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現在可以把信息流看成數據流。金融機構等對物流、資金流重視都是比較高的,但是恰恰在信息流或者數據流方面,過去由于技術手段不足或技術儲備不足,導致我們對于數據富礦挖掘不夠,所以我覺得數據鴻溝的存在本身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意味著數據紅利,數據財富,只要我們廣泛應用現在新技術,填平數據鴻溝,將收獲數據的紅利。
供應鏈金融如何發展?
周延禮對做好供應鏈金融服務工作有幾方面建議:
一是充分意識到供應鏈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提供政策支持,對開展供應鏈金融的金融機構、供應鏈核心企業、物流企業等參與主體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將供應鏈金融發展上升為重要發展戰略。
二是鼓勵商業銀行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合作。從國際實踐看,國外銀行一般是從核心企業出發,向其供應鏈成員提供融資服務;而國內一般都是從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出發,將存貨作為不動產之外可以抵押的資產,開展存貨質押融資業務。這種業務僅僅是抵質押物的范圍拓展,并沒有真正從供應鏈的角度去開展業務。對此,要制定支持政策,鼓勵商業銀行設立供應鏈金融專營機構等特色分支機構,擴展金融支持的廣度和深度。
三是設立供應鏈金融類投資基金。加大對供應鏈核心企業等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的投資力度,增強其資本實力,為開展供應鏈金融提供堅實的資本基礎。
四是建立供應鏈金融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參與各方信息共享。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連接金融機構、核心企業、中小微企業、第三方物流等參與主體數據信息,實現信用信息在線共享、產品在線服務、非標資產在線交易、政策發布及非現場監管等公共服務功能。支持各參與主體通過供應鏈金融公共服務平臺與國家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征信系統等國家級基礎設施平臺實現對接。
五是成立供應鏈金融行業協會。制定規范標準,目前供應鏈金融平臺仍在各自為戰,存在標準不一等問題。明確行業標準和業務規范,發布行業自律準則,形成行業統一慣例,并制定數據采集、指標口徑、倉儲物流管理體系、交易單證流轉體系等行業標準,打破不同供應鏈金融平臺間壁壘。
六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供應鏈金融提供法律保障。供應鏈金融業務往往涉及多方主體重大利益,包含質權所有權的原始分配和質權所有權流動帶來的再分配,容易引發所有權糾紛。相比國外,中國《擔保法》和《合同法》中有關供應鏈金融的相關條款并不完善,抵押權、擔保物權等法律概念的界定與糾紛處理還不明晰。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方權利義務。
中國銀行前行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也認為, 信用形成的傳統模式有明顯的局限性,在過去的供應鏈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區塊鏈建立了一種‘技術背書’的信任機制,節約信用形成所需的時間和成本。
不過,李禮輝也直言,區塊鏈技術如要在規模化的商業應用領域形成顛覆性競爭優勢,就要提高數據處理的速度和品質,既要滿足高頻次交易需求,也要達到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標準。 他指出,在區塊鏈技術領域,目前的底層技術攻關集中在五個方面:
一是隱私保護技術。 在區塊鏈共識機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提高組合環簽名、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密碼學技術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實性監督機制。 如何保證上鏈前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將區塊鏈技術用于各類資產溯源時,真正形成閉環,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機。
三是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 如何避免智能合約的技術漏洞,同時實現可控的業務邏輯修正和合約升級。
四是密鑰技術。 密鑰安全是區塊鏈可信的基石,在私鑰唯一性的技術結構中,如何有效防止私鑰被竊取或惡意刪除,并且能夠對私鑰丟失、被竊予以補救。
五是區塊鏈架構。 在規模化的商業應用中,區塊鏈技術平臺不可能獨樹成林,必須與現有信息技術平臺鏈接。區塊鏈架構如何實現與相關信息技術系統的無縫鏈接,并且達到可靠性、持續性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也指出了目前供應鏈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機構想打造自己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圈,核心企業掌握了很多數據,在整個供應鏈生態里面談判能力很強,供應鏈金融數據會有私有化、單邊化、封閉化趨向。 董希淼指出:
第一個痛點是金融機構對產業、對供應鏈上的企業認識不夠深,開展業務也受影響。
第二個痛點是普遍存在的數據鴻溝、信息孤島。 特別是核心企業數據單邊化、私有化、封閉化。
第三個是金融資質牌照的問題 , 參與供應鏈金融的主體很多,有些并沒有從事金融業務的牌照,很多P2P平臺也說自己做供應鏈金融,這也產生了亂象。
第四是缺乏標準和制度的歸制 。 國際上對供應鏈金融標準有定義的,但是中國理解的供應鏈金融相差太大了,對供應鏈金融的定義和共識僅限于學術研究范圍,還沒有制度安排。
基于這些痛點,董希淼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建立多主體、專業分工基礎上的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 。 ”
為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王軍建議:
一是相關各方應該秉承融合供應的態度來建立生態圈或者共同體;
二是政府部門和核心企業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讓數據鏈接供應鏈;
三是供應鏈上的企業,無論是核心企業還是小微企業要更加完善優化各自數據體系;
四是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從產品、服務和組織形式等進行創新、突破,如探索數據質押的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ABS產品模式,包括像金融科技在供應鏈當中的應用和監管等等。
(來源:騰訊新聞 界面新聞 經濟日報 記者:周琳 責編:胡達聞)